飄泊在北京的文靜平時喜好讀書,她的書桌上、枕頭邊,總放著一兩本“跟工作無關的閑書”。或是線裝的國學古籍,或是某大家的文學小品。忙碌之餘,她的多數時間都貢獻給了京城大大小小的讀書會。她擠過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主辦的讀書會,為了宣傳海報上任志強、潘石屹這些搶眼的名字,站著聽了幾個小時;也去過獨立書屋的讀書沙龍,一房屋貸款杯咖啡幾個朋友;當然,她也曾換上休閑裝,假扮學生想要打入高校讀書會內部,但卻被圖書館的門禁系統擋在了門外。
  在文靜眼裡,北京各式各樣的讀書會,就像“西單圖書大廈里的書”——擺在熱西裝賣展臺上的作品有它的亮眼之處,放在書架角落的小冊子也有自己的獨特魅力。
  希汽車借款望更多人“仕而優則學”
  某個周五晚上,北京亞運村的一棟公寓內,燕烏集闕讀書會正在舉行詩經褐藻醣膠研讀活動。窗明几淨的居室,只見書桌、座椅、清茶、經書。大家圍坐一起,正中間,主講者手持經卷娓娓道來,從《關雎》到《桃夭》、從“國風”到“小雅”、從“毛詩序”到“朱熹雲”。這樣的讀書會,每周要定期舉行5次。
  燕烏集闕讀書會成立於2008年,其成立與會長東商本人的“慘痛經歷”不無關係。東商曾自學《古文觀止》6年,“每天抱著字典和一大摞註釋集,就這麼生生‘啃’了6年,最後發現,學到的很多都usb是錯的”。這次教訓讓東商感觸很深,“‘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習確實需要引導和交流”。
  最早,他們在茶館,買杯茶能讀一下午。後來大家頂著壓力出來租房子,決心要為讀書會找個“家”。最終,燕烏集闕在亞運村的這間公寓“安家”。現在,讀書會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固定會員200餘人。
  來讀書的人,都互稱師哥師姐,雖然每次活動都有主講人,但卻沒有“老師”的頭銜。在這裡,文本是所有人的老師。而對於讀書會的另一項不成文準則:不談世事和敏感話題。東商笑言:“不是不能談,而是不願意談。儒家講求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妄論。學習儒學不應該過於尖刻。”
  目前,讀書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提升水平。“5年來,我們一直面臨著水平不夠高的壓力,想著怎麼能把文本講得更為生動深刻。最難過的是剛開始那會兒,很多人等不到我們積累到一定水平,就走人了。”另一大壓力,則與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現在社會生活節奏很快,帶來學習經學上的困難。若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想學習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夏,他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我們現代人大多只知只用後半句。”東商說,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仕而優則學”。“儒學學習是否到位的標準之一,是看能否‘事成’。如果這個讀書會,能為儒學和傳統文化的傳播盡一分力,也算我們學成了。”
  “全心全意為同學們服務”
  中國人民大學的日知社讀書會對網絡的利用可謂深入:有自己的人人主頁、微博及微信平臺,豆瓣網同城活動也不定期更新。日知社會長高明直言:“那些宣傳是熱心同學自發做的。日知社就是人大學生自己的讀書會。”目前,讀書會的活動都在人大圖書館內的報告廳進行,“現在大學圖書館都有門禁,一卡一人。社會上的讀書會很多,日知社專註學校,全心全意為同學們服務。”
  高明介紹,每次活動人數基本在10人左右。活動前,他會提前告知大家要讀的書籍,以及重點章節,“讓大家有機會做預習”。活動方式就是大家聚在一起,一起對文本進行精讀、細讀、解讀。
  除了讀書,日知社還充分利用大學校園的資源優勢,請名家學者為同學們做講座。“我們會利用網絡平臺去瞭解同學們比較關註哪些教授和課程。然後打著讀書會的旗號去‘走關係’。”大部分老師收到邀請後都會欣然前來,於是講座成了日知社的熱門活動,上座率極高。
  經常參加日知社活動的李銳稱,自己就是某日在圖書館自習時,“一抬頭,發現人都悄悄溜走了。一打聽才知道報告廳有講座,我也趕去湊熱鬧,沒想這一去就站著聽了仨小時”。不少人都是這樣跟日知社親近起來。“以思想得自由”,這是人大日知社在微博上對自己的介紹。
  停下來,給思想洗個澡
  不同於燕烏集闕讀書會溫文爾雅的氛圍,如果要用什麼詞彙形容同道讀書會,經常參加活動的婷婷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樣兩個詞:鮮明、犀利。
  周六晚上是同道讀書會的固定活動時間。距離正式開始還有20分鐘,人陸陸續續地進來,不大的屋子很快被20多人填滿,其中有中年大叔,也有高中女生,有理工男,也有文科女。活動開始,主持人首先發言,介紹本期閱讀書目,其後三位嘉賓依次上臺講解。但更精彩的是自由討論階段,大家觀點鮮明,話語犀利,頗具“百家爭鳴”之勢。
  為了保證每個人都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每次讀書會活動的最後一項程序,就是請今天沒有發言的朋友講一句話。會長趙聚說,交流是同道讀書會的最大特點。他一直嚮往著古希腊學者們那種激烈且自由的思想交鋒,“我非常欣賞古希腊Forum(論壇)的形式。我想跟大家一起,把同道讀書會辦成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一起讀書,一起思考,一起進步。”
  每次活動結束,組織人員都會留下來開一個“總結大會”,點評今日讀書會的優點和不足:主持人今日颱風如何,有無小動作、是否有效控制了話題的走向;嘉賓講解是否脫稿,有沒有考慮到觀眾的接受程度;突發情況如何控制,現場會場佈置有無問題等,細緻程度令人驚訝。
  元老級成員婷婷透露,自己參加同道讀書會的活動已經一年多了,“我喜歡這裡的組織形式和認真的態度。希望自己多讀書,從一個reader(讀者),成長為一個thinker(思考者),最後爭取做一個constructor(建設者)。”在同道讀書會的最後,與婷婷一同前往的文靜發言說:“我們今天在這裡討論的很多問題,如果我不來參加活動,可能永遠都不會去思考它們。在我們被社會催促得不停奔跑的時候,我希望能有時間停下來,給自己的思想洗個澡。”
  讀書會,雙贏雙收
  眾多民營書屋舉行的讀書會活動,似乎更加符合當下熱度很高的“雙贏”理念。一方面,民營書屋具有品牌效應、場地優勢,可以請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嘉賓;另一方面,眾多書友慕名而來,又能為書屋增大知名度,擴大客戶群。
  在某書屋的讀書會上,有這樣一幕:下午2點活動開始之前,顧客寥寥無幾的書店,顯得有些空闊寂寥。開始後,隨著主講人的到來,10餘個參加者陸續入店。讀書會進行期間,大約半數以上的人消費了軟飲。活動結束的時候,有3人在書店進行了購書消費,1人詳細地咨詢了辦理會員卡的事情以及接下來這裡計劃舉行的其他活動。
  業餘時間在此書屋兼職許久的雋文親眼見證了讀書會的“魔力”。“很多民營書屋推薦顧客辦理會員卡,是一種相對硬性的、想把人留住的辦法。但是後來我們都發現,其實類似讀書會這樣的活動,更能留住老顧客,招攬新顧客。”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書屋經營人士表示,當下民營書屋的生存狀況日益嚴峻,讀書會活動是他們手裡緊握的幾根救命稻草之一。“相對於在書屋裡做咖啡吧、賣飲料,賣一些文具和小禮品,我們更願意通過讀書會這樣的會書會友的活動,讓書店繼續生存下去。”
  走在華燈初上的北京街頭,文靜對筆者說了這樣一段話:“走在街上,跟行色匆匆的行人擦肩而過,知道有些人跟自己一樣也在趕往某個地方,只為一起閱讀或是思考,這給人一種歸屬感,非常幸福。”  (原標題:走,一起去趕讀書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gvswpr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